俄乌冲突进入了第四个年头,但局势并没有趋于稳定,反而在这个秋天迎来了新的紧张时刻。最为直接的变化是特朗普准备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巡航导弹。表面上看,特朗普是通过欧盟出售“战斧”导弹,再由欧盟转交给乌克兰,似乎避免了直接援助乌克兰的政治风险,但这实际上是一次精心策划的政治交易。
特朗普重新回到白宫后,在俄乌问题上的立场一直摇摆不定,从最初的亲俄立场转向支持乌克兰。外界普遍认为,这并非战略上的误判,而是他个人政治目标的考虑——即争取诺贝尔和平奖。在过去几个月里,他一方面推动巴以停火的“20点和平计划”,另一方面频繁与普京、泽连斯基及欧洲领导人会面,所有的这些举动无一不在为“和平缔造者”的形象铺路。
然而,诺贝尔和平奖是由欧洲评选的,而目前欧洲的政治氛围强烈反俄。在这种背景下,如果不在俄乌问题上明确表态,就很难获得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的青睐。从军事角度来看,特朗普的这一举动虽然声势浩大,但并不能改变战场的格局。上世纪80年代的“战斧”导弹早已不再是改变战争局势的关键武器。乌克兰目前能够自主生产射程更远、飞行更低的“火烈鸟”导弹,在俄罗斯强大的反导系统面前,“战斧”难以撼动局势。
特朗普这次的举动更具象征意义,标志着美国正式让欧盟深度介入乌克兰问题,从而让乌克兰的打击范围得到更大的战略纵深。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援助,更是一种“责任共担”的政治暗示,把俄乌冲突从区域战争转变为全面的地缘政治博弈。
展开剩余72%更为重要的是,这种举动也意味着美俄关系的裂痕正在加深。过去几个月,特朗普政府曾尝试修复美俄关系,甚至在阿拉斯加举行了美俄峰会,普京也曾表现出“对话的善意”。然而,当美国决定通过欧盟向乌克兰提供“战斧”导弹时,这种脆弱的平衡彻底被打破。俄罗斯外交部副部长里亚布科夫明确表示,“美俄关系像是一座出现裂缝的大楼,正在坍塌”。对于俄罗斯来说,美国不仅在军事上越过了红线,政治上的背叛也让他们彻底失望。普京曾期望特朗普能够带来缓和,然而现在他发现,这一“交易”无异于“背叛”。
里亚布科夫还提到,“摧毁比建设更容易”,暗示俄罗斯已不再抱有恢复正常关系的希望。阿拉斯加峰会带来的“短暂希望”已经耗尽,俄罗斯现在的态度是:“既然谈不成,那就准备打到底。”这也解释了为何俄罗斯近几个月来不断在前线加大攻势,并在舆论上频繁提到“冬季决战”的概念。
所谓“冬季决战”,并不是指某一场决定胜负的大规模战斗,而是指能源、物资和士气的全面较量。俄乌双方都深知,冬天的严寒既是战场上的挑战,也是政治上的考验。乌克兰要维持军需供应,必须依赖外部的大量支持;而俄罗斯则试图通过打击乌克兰的能源设施,迫使乌克兰民众承受更大的压力。特朗普提供“战斧”导弹,可能是试图在这个关键时刻,放下“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但俄罗斯同样明白,战争的胜负不仅仅在于导弹的数量,更多的是看国家的意志力。
与此同时,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的言论也引发了广泛关注。近日,她在接受采访时提到,早在2021年,她曾提议在欧盟与俄罗斯之间建立一个新的对话机制,但由于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的强烈反对,这一计划最终未能实现。默克尔认为,正是这次外交挫败间接导致了俄乌冲突的爆发。
从表面上看,默克尔的言论似乎是在回顾过去,但实际上,它暴露了欧洲内部深刻的矛盾。默克尔的表态立刻在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弹,波兰前总理莫拉维茨基甚至批评她是“过去一个世纪最具破坏性的德国政客之一”。这场争论揭示了欧洲在俄乌问题上的深层次裂痕。波兰和波罗的海国家坚持反俄立场,认为应通过战争削弱俄罗斯,而德国、法国等国家则更倾向于通过谈判解决问题,担心长期的冲突会拖垮欧洲经济。默克尔代表的“老欧洲”路线主张务实和对话,而波兰代表的“新欧洲”则强调安全和对抗。这种分裂导致了欧洲政策的混乱。
目前,俄乌冲突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所谓的“准决战”时刻,意味着各方力量的重新洗牌。特朗普提供的“战斧”导弹可能会带来一时的声势,但它并不能改变战争的根本性质;美俄之间的裂痕也注定将成为长期存在的结构性矛盾;而默克尔提到的“旧账”,则揭示了欧洲在地缘政治中的迷失方向。战争何时结束,可能取决的不是战场的胜负,而是各方何时才能意识到:在持续的博弈中,真正的赢家是不存在的,最终的结果只有惨痛的代价。
发布于:天津市晶顶网配资-在线股票配资-炒股怎么配资-炒股配资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