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原子钟诞生之前,人类的计时方式经历了从观星象定“天文时”,到机械钟表走“机械时”,再到石英振荡器主导“晶振时”的演进。每一次突破都将时间精度提升百倍,但传统计时方式存在明显瓶颈:石英钟易受温度与电压波动影响,每日误差约1秒;机械表更因重力、摩擦等因素精度更低。
这类误差在日常生活中或许无碍,但在前沿科技领域却成了"硬伤"。尤其是在“万物智联”“数字孪生”“AI大模型”主导的新一轮科技革命中,无论是5G基站所需的微秒级同步以保障视频流畅,6G面向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提出的纳秒级同步要求,还是自动驾驶依赖纳秒级时间戳融合多传感器实现安全避障,乃至全球卫星互联网星座中成千上万颗卫星的高精度协同——都离不开高精度的时间信号。
展开剩余75 国产力量的崛起:赛思十年磨一剑作为国内时间频率领域的头部企业,赛思电子自2013年起启动原子钟自主研发,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逐步突破技术壁垒,用十年时间打通了从“芯片设计—封装测试—量产推广”全链条,推出了多个关键指标国际领先的原子钟产品与解决方案。
1、全链路自研,关键技术反超
原子钟的性能,70%取决于核心部件的性能。依托省级企业研究院和博士后工作站,赛思与北京大学等高校紧密合作,在原子气室、量子芯片、集成微波电路等关键组件上实现突破,自研的铷原子钟、芯片原子钟系列产品均实现国产化率100%,彻底摆脱了国外的技术封锁,奠定了产品高性能、高可靠的基础。
赛思原子钟选型手册
2、小型化与低功耗,重新定义原子钟
传统原子钟虽精度高,但普遍存在“体积大、功耗高、启动慢”的痛点,难以应用于卫星、5G基站、无人机等“轻量化”场景。
赛思电子自研的国产化芯片级原子钟,基于相干布居囚禁原理和MEMS工艺,将传统原子钟的体积从几十立方厘米压缩至火柴盒大小,功耗降至130mW,频率稳定度仍保持在≤1.0E-10。
这一突破不仅使原子钟从“实验室重器”变为“万物互联的标配”,也直接赋能中海油成功攻克海上礁灰岩油田开发世界级难题。
3、超强环境适应性,海陆空“全能选手”
随着"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原子钟正从"国之重器"走向"民之所需"。赛思瞄准卫星、航空航天、海底探勘、金融证券、智能电网、物联网等应用场景需求,推出铷原子钟、芯片原子钟系列产品,其采用耐高温、抗压防腐蚀封装,具备强大的环境适应性,能够在至低-40℃、至高+80℃环境中保持稳定输出。
同时,标准化的电气与机械接口,支持快速嵌入现有系统,目前已广泛应用于5G基站、中海油深海设备、金融证券等高要求场景。
4、从设备到系统,做数字时代的"隐形支柱"
赛思不仅提供高精度原子钟,还以原子钟为核心,结合自研FPGA守时/授时算法、硬件设计与软件深度定制开发能力和时频大型组网和管理能力,推出时钟服务器、时频测试设备及系统级端到端解决方案。
某电信运营商采用赛思原子钟的同步时钟方案后,PTP授时精度提升50%,有力支撑了URLLC技术在自动驾驶、远程手术等关键业务中的应用。目前,全国大量的新建5G基站已搭载赛思自研的国产化原子钟,显著提升网络同步精度与稳定性。
03 从追赶到引领,赛思原子钟的未来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赛思的原子钟发展之路,也是中国在时频领域实现从技术封锁到自主可控、从填补空白到部分领先的缩影。
如今,赛思已深度融入国家战略与数字经济脉络:支撑中国移动、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三大运营商5G网络建设,保障国家70%以上骨干网及特高压项目同步需求;为国家能源安全(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提供时频保障;参与“东数西算”庆阳枢纽、三峡/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构建数字世界的时间基准;更在北京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阿里云/字节跳动算力中心等新兴领域,以纳秒级同步服务赋能数字基建。
未来,随着量子计算、深空探测、低轨卫星互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崛起,原子钟的“精准度竞赛”将持续升级。赛思已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达成战略合作,致力于提升产品环境适应性与可靠性,进一步拓展原子钟在量子通信、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应用边界,继续为中国的数字未来夯实那至关重要的“时间基石”。
发布于:浙江省晶顶网配资-在线股票配资-炒股怎么配资-炒股配资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