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原文】明犯国法,罪累岂能幸逃?白得人财,赔偿还要加倍。【白话】老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明明知道有国法在,明明知道国法禁止做某件事,却壮着胆子做,误以为没有人能够发现,误以为一直可以逍遥法外。触犯国法的事,只要做了,迟早都会被发现;第一次触犯国法没有受到惩罚,自然会二次、三次, 所谓久走夜路必遇鬼,总有一次会栽跟头;即使一直无人发现,也会因为熬不住保守秘密的压力而自己说出来,或聊天时、为了制造话题、引起关注而自己说出来,或良心发现而自己说出来。这个人世间,从古到今都不可能有人,无论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他们会把自己的钱财无缘无故地送给别人;他们之所以送给别人,一定是想从别人口袋里骗取更多的钱财。电信诈骗,坑蒙拐骗,无所不用其极,以制造恐慌、释放“善意”为手段,榨干上当受骗人的最后一分钱;传销,高频率上课,高强度洗脑,骗了自己骗亲人、熟人;高息集资,投资者图的是高息,集资者图的是本金,资金链一断,投资者的本金打了个水漂。易中天曾经在一个小视频说过这样的话:“全天下的骗子只有一个伎俩,那就是编造辉煌的过去,承诺你精彩的未来,然后,要你牺牲你的现在。”有道理。这段古文,“明犯国法,罪累岂能幸逃;白得人财,赔偿还要加倍。”概括起来说就是,“触犯国法,必受惩罚;妄图横财,倾家荡产。”【注】1、明,【说文】照也。【易·系辞】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县象着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时,徧照天下,无幽不烛,故云明。【史记·历书】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 又【易·干卦】大明终始。【疏】大明,晓乎万物终始。 又【易·干卦】天下文明。【疏】有文章而光明。 又【书·尧典】钦明文思安安。【疏】照临四方谓之明。 又【书·舜典】黜陟幽明。【传】升进其明者。 又【书·太甲】视远惟明。【疏】谓监察是非也。又【洪范】视曰明。【传】必淸审。 又【诗·小雅】祀事孔明。【笺】明,犹备也。 又【诗·大雅】明明在下。【传】明明,察也。【尔雅·释诂疏】明明,言甚明也。 又【礼·檀弓】其曰明器,神明之也。 又【礼·礼运】故君者所明也。【疏】明,犹尊也。 又【礼·乐记】作者之谓圣,述者之谓明。【疏】明者,辨说是非也。 又【韩非子·难三篇】知微之谓明。 又【广韵】昭也,通也。 又星名。【诗·小雅】东有啓明。【传】日旦出谓明星爲啓明。又【小雅】明发不寐。【疏】言天将明,光发动也。又【正字通】凡厥明、质明,皆与昧爽义同。 又姓。【姓氏急就篇】《明氏·山公集》有平原明普,晋荀晞从事明预。 又与盟同。【诗·小雅】不可与明。【笺】明,当爲盟。 又与孟同。【周礼·夏官·职方氏注】望诸明都也。【释文】明都,《禹贡》作孟猪。今依《书》读。 又【前汉·地理志】广汉郡葭明。【注】师古曰:明音萌。 又【韵补】叶谟郞切。【书·益稷】元首明哉。股肱良哉。庶事康哉。【楚辞·九歌】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抚余马兮安驱,夜皎皎兮旣明。 又叶弥延切。【道藏歌】观见学仙客,蹊路放炎烟。阳光不复朗,隂精不复明。2、犯,【玉篇】抵触也。【广韵】干也,侵也,僭也,胜也。【尔雅·释诂】犯,胜也。【注】陵犯,得胜也。【书·大禹谟】兹用不犯于有司。【礼·曲礼】介冑则有不可犯之色。又【檀弓】事亲,有隐而无犯。【周礼·夏官】大驭掌驭玉路,以祀及犯軷。【注】行山曰軷。犯之者,封土爲山象,以菩刍棘柏为神主。既祭之,则以车轹之而去,喻无险难也。 又【字汇补】叶符店切。【欧阳修·新孀诗】兰枯蕙死谁复吊,残菊篱根争艳艳。靑松守节见临危,正色凛凛不可犯。3、明犯和暗犯区别,①定义:明犯指已被执法机构发现并受到法律制裁的犯罪嫌疑人或罪犯,而暗犯则是指在执法机构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的犯罪活动。②明犯和暗犯的特点:明犯的犯罪行为已被发现,执法机构可以对其进行调查和处罚,明犯的犯罪行为更容易被发现,受到的处罚也更为严厉。而暗犯的犯罪行为隐蔽,往往要更多的调查和证据才能确定其罪行,执法机构打击暗犯的难度更大。4、国法,国家的法纪。近义:法令,公法,法律,王法。例词:遵守国法,维护国法,国法严明。【例句】作为公民,我们都有义务遵守国法,维护社会秩序。这种无法无天的行为,必须接受国法的制裁。作为我国的公民,我们必须遵守国法。
5、罪累,罪过。《后汉书·邓骘传》:“终不敢横受爵土,以增罪累。”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归心》:“一人修道,济度几许苍生,免脱几身罪累。”唐·王维《责躬荐弟表》:“昭洗罪累,免负恶名。”宋·欧阳修《再奏预闻边事札子》:“非欲侵边臣之权,揽事多管,以招罪累。”6、岂能,怎能;哪能。《左传·昭公九年》:“文之伯也,岂能改物。”《孟子·梁惠王上》:“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唐·李忱《瀑布联句》:“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唐·李商隐《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予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嵇氏幼男犹可悯,左家娇女岂能忘。秋霖腹疾俱难遣,万里西风夜正长。”宋·舒邦佐《天寒偶成 》:“呵笔岂能诗句好,拥炉偏怕酒瓶干。”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回:“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7、幸逃,侥幸逃脱。8、白,【說文】西方色也。隂用事,物色白。从入合二,二隂數也。【釋名】啓也。如水啓時色也。【爾雅·釋天】秋爲白藏。【疏】秋之氣和,則色白而收藏也。【周禮·冬官考工記】書繪之事,西方謂之白。【書·禹貢】冀州,厥土惟白壤。靑州,厥土白墳。又【禮·檀弓】殷人尚白。 又【增韻】素也。潔也。【易·賁卦】白賁无咎。【註】其質素,不勞文飾也。又【說卦】巽爲白。【疏】風吹去塵,故潔白也。 又明也。【禮·曾子問】當室之白。【註】謂西北隅得戸明者也。【荀子·正名篇】說不行,則白道而冥窮。【註】白道,謂明道也。【前漢·谷永傳】反除白罪。【註】罪之明白者,皆反而除之。 又白屋,以茅覆屋也。【前漢·蕭望之傳】恐非周公相成王致白屋之意。 又白衣,給官府趨走者。【前漢·兩龔傳】聞之白衣,戒君勿言也。 又白徒,猶白身。【管子·乘馬篇】白徒三十人奉車兩。 又白丁。【北史·李敏傳】周宣帝謂樂平公主曰:敏何官。對曰:一白丁耳。 又白民。【魏書·食貨志】莊帝班入粟之制,白民輸五百石,聽依第出身。 又白著。【唐書·劉晏傳】稅外橫取謂之白著。【春明退朝錄】世人謂酒酣爲白著。言刻薄之後人必顚沛,酩酊如飲者之著也。 又【禮·玉藻】君衣狐白裘。【陈註】以狐之白毛皮爲裘也。 又【爾雅·釋器】白金謂之銀。 又【唐書·食貨志】隋末行五銖白錢。 又【前漢·刑法志】罪人爲白粲。【註】坐擇米使正白,三歲刑也。 又【古今注】白筆,古珥筆,示君子有文武之備焉。 又【字學淵源】飛白書,蔡邕見施堊帚而作。 又星名。【博雅】太白謂之長庚。 又旗名。【禮·明堂位】殷之大白。 又罰爵名。【說苑】魏文侯與大夫飲,使公乘不仁爲觴政,曰:飲不釂者,浮以大白。 又酒名。【禮·內則】酒淸白。【註】白事酒,昔酒也。色皆白,故以白名之。 又稻曰白,黍曰黑。【周禮·天官·籩人】其實䵄蕡白黑。 又馬名。【詩·秦風】有馬白顚。【疏】額有白毛,今之戴星馬也。 又猛獸名。【汲冢周書】義渠以茲白。【註】茲白,一名駁,能食虎豹。 又蟲名。【爾雅·釋蟲】蟫白魚。【註】衣書中蟲也。又【大戴禮】白鳥者,謂蚊蚋也。 又草名。【前漢·西域傳】鄴善國多白草。 又三白,正月雪也。【西北農諺】要宜麥,見三白。 又五白,簙簺五木也。【宋玉·招魂】成梟而牟,呼五白些。 又梵言一年爲一白。【傳燈錄】我止林閒,已經九白。 又山名。【後漢·耿恭傳】竇固前擊白山,功冠三軍。【註】冬夏有雪,故名白山。【金史·禮志】有司言,長白山在興王之地,禮合尊崇。 又水名。【桑欽水經】白水出朝陽縣西。 又州名。【唐書·地理志】武德四年置白州,因博白溪而名。 又海外有白民國。見【山海經】。 又白狄,狄別名。見【春秋·成九年】。 又戎類有六,一曰老白。見【風俗通】。 又姓。黃帝後。【左傳】秦大夫白乙丙。又複姓。【史記·秦本紀】白冥氏,秦族。【潛夫論】吉白氏,莘姓後。又白楊提,代北三字姓。 又【諡法】外內貞復曰白。 又【玉篇】告語也。【正字通】下告上曰稟白。同輩述事義亦曰白。【前漢·高帝紀】上令周昌選趙壯士可令將者,白見四人。【後漢·鍾皓傳】鍾瑾常以李膺言白皓。 又【唐書·宦者傳】宣宗時,諸道歲進閹兒,號私白。○按《說文》入聲有白部,去聲自部內亦載白字。在自部內者讀疾二切,曰此亦自字也。省自者,詞言之氣从鼻出,與口相助也。是告語之白讀自,西方之白讀帛,音義各別。許氏分爲二部。《玉篇》合而爲一,今从之。 又【集韻】步化切,音杷。亦西方色也。 又博陌切。與伯同。長也。一曰爵名。亦姓。【印藪】有白鸞氏。【註】卽伯字。 又叶旁各切,音薄。【詩·小雅】裳裳者華,或黃或白。我覯之子,乘其四駱。 又叶房密切,音弼。【蘇軾·寒食雨詩】暗中偷負去,夜半眞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頭已白。9、得,【說文】行有所得也。【玉篇】獲也。【韻會】凡有求而獲皆曰得。又賦受亦曰得。【易·乾卦】知得而不知喪。【禮·曲禮】臨財毋苟得。【左傳·定九年】凡獲器用曰得,得用焉曰獲。【孟子】求則得之。 又貪也。【論語】戒之在得。 又【韻會】與人契合曰相得。【王褒·聖主得賢臣頌】聚精會神,相得益章。 又得得,唐人方言,猶特地也。【全唐詩話】貫休入蜀,以詩投王建曰:一瓶一鉢垂垂老,千水千山得得來。 又叶都木切,音篤。【老子·道德經】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易林】入市求鹿,不見頭足,終日至夜,竟無所得。 【集韻】或作㝶。10、财,【說文】人所寶也。【徐曰】可入用者也。【玉篇】納財,謂食穀也,貨也,賂也。【易·繫辭】何以聚人曰財。【註】財,所以資物生也。【書·禹貢】底愼財賦。【傳】所愼者,財貨貢賦。【周禮·天官·大宰】以九賦斂財賄。【註】財,泉穀也。【禮·坊記】先財而後禮。【註】幣帛也。又【禮器】設於地財。【註】財,物也。各是土地之物。 又與裁通。【易·泰卦】后以財成天地之道。【釋文】財,荀作裁。【爾雅·釋言疏】裁、財音義同。【史記·封禪書】民里社各自財以祠。【前漢·郊祀志】作自裁。 又與材通。【孟子】有達財者。 又與纔通。【史記·孝文本紀】太僕見馬遺財足。【註】財,與纔同。 又【集韻】昨代切,音在。義同。 又【韻補】叶前西切。【舜·南風之歌】南風之時兮,可以阜吾民之財兮。11、赔偿,对损失、损坏或伤害的补偿;对受害的一方补偿或赔款。《元典章·户部二·分例》:“若有支使不应,即勒当该之人赔偿。”明·高明《琵琶记·义仓赈济》:“相公,小人招不得,自古道东量西折,难教小人赔偿。”明 凌濛初 《初刻拍案惊奇.卷九》:止剩得拜住一个不死,却又被西台追赃入官,家业不勾赔偿。清 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回:小弟自从青枫城出征之后,因修理城工多用了帑项,方才赔偿清了。 [1]赵树理《李有才板话》六:“这还都是些小事,最叫人可恨的是把喜富赔偿群众损失这笔款,移到武委会用了。”12、加倍,①动词,增加跟原有数量相等的数量。反义:折半。例词:产量加倍,加倍偿还。【例句】两个人的案件,无论是为什么过犯,或是为牛,为驴,为羊,为衣裳,或是为什么失掉之物,有一人说,这是我的,两造就要将案件禀告审判官,审判官定谁有罪,谁就要加倍赔还。②副词,表示程度比原来深得多。近义:更加,尤其,越发。例词:加倍努力,加倍小心。【例句】这次期末考试考砸了,老师叫我吸取教训,加倍努力学习。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晶顶网配资-在线股票配资-炒股怎么配资-炒股配资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