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分三浣
上旬曰上浣,中旬曰中浣,下旬曰下浣。浣沐浴也。古制:朝臣十日一给假,一月三给,为浣沐之期。
释义:上旬称作“上浣”,中旬称作“中浣”,下旬称作“下浣”。“浣”指的就是“沐浴”。古代的制度是:在朝廷工作的大臣十天放一次假,一个月放三次假,是沐浴换洗衣服的时间。
一、“浣(huàn)”的含义
图片
浣
1、本义:洗衣服。同“澣 huàn”。
《诗经·周南·葛覃》中有“薄污我私,薄浣我衣。”
《说文》:“浣,濯衣垢也。”
唐·王维《山居秋暝》:“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图片
浣纱女
2、洗涤,涤除。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湔浣肠胃。”
3、引申。
浣雪:洗刷罪名。
4、假日。唐代定制,官吏十天一次休息、沐浴,每月分为上浣、中浣、下浣,后来借做上旬、中旬、下旬的别称。
唐·李白《朝下过卢郎中叙旧游》:“复此休浣日,闲为畴昔言。”
图片
二、月分三浣
中国古代的一种时间划分方式,将一个月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称为一浣。
上浣:指一个月中的前十日,即上旬。
中浣:指一个月中的中间十天,即中旬。
下浣:指一个月中的后十日,即下旬。
这种划分方式源于古代中国的官制,唐代时,官员每十天休息一次,进行沐浴和洗衣,因此将一个月分为上、中、下三浣。
图片
唐朝宫廷
三浣又称三澣。
明·杨慎《丹沿总录·时序·三澣条》:“唐制官吏,每十日有一天休沐,沐称澣濯,故一月有三澣,后随以一个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称为上澣、中澣、下澣。”
“月分三浣”不仅是对时间的一种划分,它还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文化习俗。唐代官吏的休沐制度体现了当时社会对官员福利的关注,同时也影响了后世对时间的认知和使用。
在文学作品中,“三浣”的出现往往带有一种古典和优雅的气息,它不仅是时间的标记,也是文化传承的一部分。
延伸:
一、古代休假制度的概述
古代中国的休息制度源远流长,可以追溯到汉代。源于为了让朝中官员可每五天返家沐浴。休假日又称“公休日”。指法律规定或者依法订立的协议规定的每工作一定时间必须休息的时间。
汉代:
据《汉律》记载,早在西汉时就有明文规定:“吏员五日一休沐。”意思是公务人员上了四天班,第五天则放假洗澡更衣,修发刮脸。到了东汉,这个制度又有了放宽。
《史记·百万君传》载:“官员每五日洗沐归谒亲。”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沐,濯发也。浴,洒身也。洗,洒足也。澡,洒手也。”
当时的公务人员除高官外,一般都集中在官衙膳宿,平时不能回家。这个规定不但可以洗澡更衣、修理形象,还可以回家看望老小、探亲访友,夫妇团聚。
图片
汉代宫廷
唐代:
唐代休假制度从5日一天改为10日一天,即在每月的上旬、中旬、下旬的最末一天休息。唐朝诗人韦应物就有“十日驱驰一日闲”之句。
除每旬一天的法定假外,每年的“清明”、“冬至”还放1至3天假,回家祭祀祖宗,称之为“至日”。
宋代:
宋代公务人员的休假制度更加宽松。据《文昌杂录》载:“官吏休假,元旦、寒食、冬至各七日;上元、中元、夏至各三日;立春,清明各一日,每月例假三日,岁共六十八日。”
宋朝还有一个特殊规定,各级官署,每年十二月二十日“封印”停止公务,公务人员回家过年省亲,要到次年正月二十日才返回衙门“开印”办公。这样他们全年的实际休假达到98天。
图片
宋代
明代:
明代的休假制度较之宋元有所改变。月假仍是3天,加上元旦,元宵、中元、冬至等节日共可放假18天,每年休假只有50多天。
清朝:
清朝的休假制度前期基本上沿袭明朝,后期开始变化。鸦片战争以后,西方人大量进入中国,他们仍按本国的习惯,每星期休假一天,时间一长,国人产生了认同感。
上海《申报》就此发表评论说:“西洋诸国礼拜休息之日,亦人生之不可少而世事之宜行者也。”
在中国,最先实行星期天休假的是福州船政学堂,继之如清政府的学部、农工商部和外务部。这些部门本来就是在西风东渐的大背景下开设的,公务又多与外国人交往。
为了有利工作,这三个部门便于1906年正式实行星期天休假,成了“开风气之先”的官衙。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不得不顺应潮流,在上层基本上实行了星期天为公休日制度。
图片
清代
古代的休息制度不仅是为了让官员和百姓有更多的个人时间,还与当时的祭祀、农业活动等密切相关。例如,汉代和唐代的休假制度中,祭祀和农业活动是重要的放假原因。这些制度对当时的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家庭团聚和社会交流,同时也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官员的工作积极性。
二、唐代休假制度的总体概述
唐代休假制度包括旬休、节庆假、探亲假、婚丧假等多种类型。这些休假制度不仅体现了唐代对官员和民众的关怀,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休息和家庭生活的重视。
据《唐六典》记载,唐代载于史籍的民俗节假有27个之多,每年节假日共有47天。
旬休制度
唐代实行“旬休”制度,即每十天休息一天,分别在上旬、中旬和下旬各休息一天。这种制度从唐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开始实施,旨在让官员有更多的休息时间。
图片
唐代宫女
节庆假
唐代有许多节庆假,包括春节(元日)、冬至、清明、中秋、夏至等重要节日。这些节日通常会有较长的假期,如春节和冬至各放假七天,清明和中秋各放假三天,其他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等则放假一天。
探亲假
唐代官员有探亲假,规定在外做官的官员每三年或五年有一次回家省亲或扫墓的假期,假期时间为三十日或十五日。
婚丧假
唐代对婚丧事也有明确的假期规定。官员本人结婚有九天假期,亲属结婚根据关系远近给予五天到一天不等的假期。对于丧事,根据亲属关系的不同,假期时间也有所不同。
图片
唐代少女
其他假期
除民俗节假日外,官吏们五月还有15天的田假,可以抽身照顾家中农活;九月有15天的授衣假,以便秋收和准备冬衣;老子诞辰、佛诞各放1天,皇帝诞辰放假3天。
此外,唐朝还有一系列非常“人性化”的政策:父母住三千里外,每隔三年有30日定省假(不含旅程);在五百里外,则每隔五年有15日的定省假;儿子行冠礼时有2天假期;儿女行婚礼时有9天假期;父母亲去世,解官戴孝三年(军职为一百天);亲戚去世,根据关系远近设不等的假期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晶顶网配资-在线股票配资-炒股怎么配资-炒股配资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