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三暮四①
《庄子》:狙公②养狙,曰:“与若芧栗③也,朝三暮四。”众狙皆怒。又曰:“朝四暮三。”众狙皆喜。
①朝三暮四:是一则成语,源自一个寓言故事,出自《庄子·齐物论》。
原指一养猴人以果子饲养猴子,施以诈术骗猴的故事,后用以比喻变化多端,捉摸不定,反复无常的人或事物。多用于书面语,含贬义。
成语“狙公赋芧”和“朝三暮四”是讲的同一个寓言故事,也就是说一个寓言故事衍生出两个成语。两者意思一样,是同义词。
图片
②狙公:狙(jū),《说文》玃(jué)属而狡黠。玃也,《广韵》大猿也。《吕氏春秋》
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
狙,古书上说的一种猴子,在寓言故事中指猕猴。
狙公,爱好养猕猴的老人。
图片
③芧栗:读音xù lì续力,也叫作橡栗、橡实、橡子、栎(lì)子、柞(zuò)子、麻枥果等。
芧栗是一味药材,具有收敛固涩,止血,解毒之功效。用于泄泻痢疾,便血,痔疮,脱肛,
小儿疝气,疮痈久溃不敛,乳腺炎,睾丸炎,面䵟。
图片
芧,读作xù或zhù,其本意为橡树或草名。
读作xù,橡树,栎的一种。或橡实。
《庄子·徐无鬼》:“先生居山林,食芧栗(芧栗:橡实)。”
《庄子·齐物论》:“狙公赋芧。”成玄英疏:“芧,橡子也,似栗而小也。”
读作zhù,草名,亦名三棱,荆三棱,多年生草本植物,多生沼泽旁边,茎三角形,高三四
尺,外表光泽,中有白穰(ráng),柔如藤,可织物,花色浓褐。也是一种苎(zhù)麻。
汉·司马相如《上林赋》:“蒋芧靑薠(fán)。”
图片
附:全篇寓言故事原文及释义。
原文:
宋有狙公者,爱狙,养之成群,能解狙之意。狙亦得公之心。损其家口,充狙之欲。俄而匮焉,将限其食。恐众狙之不驯于己也,先诳之曰:“与若芧,朝三而暮四,足乎?”众狙皆起毕怒。俄而曰:“与若芧,朝四而暮三,足乎?”众狙皆伏而喜。
释义:
最早出自《列子·黄帝》,是郑国思想家列御寇(列子)的一则寓言。后为《庄子 齐物论》所引用。
战国时期的宋国有位老人,他十分喜欢猕猴,家里养了好多,整天围着他转悠,和他一起玩,跟自己的孩子一样。所以,左邻右舍都称他“狙(古书里指猕猴)公”。
狙公与猕猴相处久了,人猴之间的信息沟通就成了一种心领神会的交流。不仅狙公可以从猕猴的一举一动和喜怒哀乐中看出这种动物的欲望,而且猕猴也能从狙公的表情、话音和行为举止中领会人的意图。
图片
因为狙公养的猕猴太多,每天要消耗大量的瓜、菜和粮食,所以他必须节制家人的消费,把俭省下来的食物拿去给猕猴吃。
然而一个普通的家庭很难有足够的财力物力来满足一群猕猴对食物的长期需要。有一天,狙公发觉家里的存粮难以维持到新粮入库的时候,因此意识到限制猕猴食量的必要性。
图片
猕猴这种动物不像猪、羊、鸡、犬,吃不饱时仅仅只是哼哼叫叫,或者外出自由觅食。对于猕猴,如果不提供良好的待遇,想让它们安分守己是办不到的。
它们会像一群顽皮的孩子,经常给人闹一些恶作剧。既然没有条件让猕猴吃饱,又不能让它们肆意捣乱,狙公只好想主意去安抚它们。
狙公家所在的村子旁边,有一棵高大的栎树。每年夏天,栎树枝杈上长出的密密麻麻的长圆形树叶,早已把树冠装点得像一顶华盖。这棵树下成了人们休息、纳凉的好地方。
图片
到秋天,栎树上结满了一种猕猴爱吃的球形坚果橡子。在口粮不足的情况下,用橡子去给猕猴解馋充饥是个好办法。
于是狙公对猕猴说:“今后你们每天饭后,另外再吃一些橡子。你们每天早上吃三粒,晚上吃四粒,这样够不够?”
图片
猕猴只弄懂了狙公前面说的一个“三”。一个个立起身子,对着狙公叫喊发怒。它们嫌狙公给的橡子太少。
狙公见猕猴不肯驯服,就换了一种方式说道:“既然你们嫌我给的橡子太少,那就改成每天早上给四粒,晚上给三粒,这样总够了吧?”
图片
猕猴把狙公前面说的一个“四”当成全天多得了橡子,所以马上安静下来,眨着眼睛挠着腮帮,露出高兴的神态。
此时老猴子一声召唤,群猴一齐伏下身子,不住地给狙公磕起头来——它们是在向狙公谢恩哩。狙公看着这情景,也捋着长胡子高兴地笑了。
图片
意义:
朝三暮四这则成语典故告诉人们,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因为无论形式有多少种,本质只有一种,看问题不要只停留在表面,或被表面现象所迷惑,应该看到其本质。
朝三暮四原指玩弄手法欺骗人,后用来比喻常常变卦,反复无常。多用于书面语,含贬义。
示例:
后晋·刘昫《旧唐书·皇甫镈(bó)传》:“直以性惟狡诈,言不诚实,朝三暮四,天下共知,惟能上惑圣聪,足见奸邪之极。”
元·乔吉《山坡羊·冬日写怀》:“朝三暮四,昨非今是,痴儿不解荣枯事。”
元末明初·杨讷《西游记》第九出:“也是我为人不肖,和这等朝三暮四的便成交。”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晶顶网配资-在线股票配资-炒股怎么配资-炒股配资首选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